《二十四画品·淋漓》:此时一乐,真不可支

  • 首页
  • 尊龙新版备用网址介绍
  • 产品展示
  • 新闻动态
  • 你的位置:尊龙新版备用网址 > 新闻动态 > 《二十四画品·淋漓》:此时一乐,真不可支

    《二十四画品·淋漓》:此时一乐,真不可支

    发布日期:2025-08-07 09:54    点击次数:108

    图片

    淋漓

    风驰雨骤,不可求思,

    苍苍茫茫,我摄得之,

    兴尽而返,贪则神疲。

    毋使墨饱,而令笔饥,

    酒香勃郁,书味华滋。

    此时一乐,真不可支。

    淋漓,淋漓尽致,畅快,心意与笔墨水纸相发。

    图片

    风驰雨骤,不可求思,苍苍茫茫,我摄得之

    “风驰雨骤”以自然意象喻创作时的灵感奔涌,如风雨骤至般迅猛而不可捉摸,暗合书画创作中“偶然天成”的妙境。“不可求思”强调这种状态非刻意追求可得,正如艺术灵感的突发性。“苍苍茫茫”描绘画面或笔墨初成时的朦胧气象,是意象未定型却已具整体气韵的阶段;“我摄得之”则体现创作者对瞬间灵感的捕捉与掌控,在混沌中把握核心意趣。

    元代黄公望创作《富春山居图》时,“以天趣胜”,历经数年酝酿,下笔时随山川气韵流转,正合“风驰雨骤”的自然生发与“摄得之”的主动把握。董其昌论画强调“淡墨轻岚”,其山水作品中“苍苍茫茫”的笔墨意境,恰是对自然混沌之美的提炼。

    兴尽而返,贪则神疲

    “兴尽而返”点明创作应顺应兴致,当灵感或笔墨状态衰减时及时停笔,保留作品的鲜活之气。“贪则神疲”则警示过度雕琢或强行续笔的弊端,刻意追求完美反而会使笔墨失去神采,显得疲惫生硬。

    王羲之《兰亭序》乃“醉后神来之笔”,醒后再书不复原味,印证“兴尽而返”的珍贵;反之,若刻意模仿或过度修改,便失却自然真趣。八大山人作画常“笔简意足”,寥寥数笔便停,绝不因“贪多”而破坏画面空灵之气,避免“神疲”之态。

    毋使墨饱,而令笔饥

    “毋使墨饱”并非否定用墨饱满,而是反对笔墨臃肿、缺乏骨力;“令笔饥”则强调笔力的挺劲与留白的张力,“饥”暗含笔锋瘦硬、意犹未尽之感,追求笔墨间的虚实对比与节奏变化。此句直指书画“墨法”与“笔法”的平衡:墨需随笔而生,笔需以力驭墨,避免墨压笔、笔失势。

    清代傅山提出“宁拙毋巧”,其草书笔墨狂放却笔力不散,“墨饱”中见“笔骨”;倪瓒山水“逸笔草草”,墨色清淡、笔锋瘦劲,以“笔饥”的简劲营造空寂意境,恰是“毋使墨饱”的典范。黄宾虹“五笔七墨”理论中,“焦墨”“破墨”的运用,正是通过笔墨浓淡、枯润的对比,实现“笔不饥、墨不滞”的平衡。

    酒香勃郁,书味华滋

    “酒香勃郁”以酒香的醇厚弥散比喻笔墨气韵的生动流转,是作品整体散发的感染力;“书味华滋”则强调书画中蕴含的文化韵味与生命力,“华滋”指笔墨温润鲜活,富有生机,如草木滋长般自然繁茂。二者共同指向作品的“气韵生动”——外在笔墨有张力,内在意趣有厚度。

    苏轼书法“绵里裹铁”,笔墨如“酒香勃郁”般醇厚,其《寒食帖》中情感随笔墨起伏,“书味”因人生感悟而更显“华滋”。吴昌硕画梅“以书入画”,笔墨苍劲如老干虬枝,墨色浓淡间既有“酒香”般的勃发气势,又因金石底蕴而具“华滋”的文化韵味。

    此时一乐,真不可支

    此句为创作完成后的情感升华,当笔墨、灵感、心境达到完美契合,创作者在作品中实现自我表达,这种“心手相应”的愉悦是艺术创作的终极乐趣。“不可支”强调这种快乐源于内在精神的满足,是艺术与心灵共振的瞬间。

    米芾论书法“要之皆一戏,不当问拙工”,将创作视为心灵游戏,其“米点山水”的洒脱正是“此时一乐”的外化;徐渭泼墨写意,借笔墨宣泄情感,作品完成时的酣畅淋漓,恰是“真不可支”的创作快感的体现。

    追求“自然生发”(风驰雨骤)与“节制平衡”(毋使墨饱),反对刻意与贪婪,强调笔墨的气韵与骨力;从灵感捕捉(摄得之)到兴致把控(兴尽而返),再到创作快感(此时一乐),创作者的内在情感与外在笔墨要自然想和。作品的“华滋”之味与“勃郁”之气,本质是创作者人格、学养与情感的外化,正如历代书画大家“画如其人”,笔墨终是心灵的映照。

    好,到这里。

  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

    TOP